新闻热线:13107779999|投稿邮箱:lgrmtzx@163.com
您当前的位置 : 龙港新闻网  ->  人文龙港  -> 正文

新陡门

来源:龙港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30日

  新陡门现属龙港市,地处横阳支江以南,包括新兰、陡门、咸园、砖瓦四个自然村,千年故里,必有诸多遗迹,足以动人怀思。

 

  平澜义渡

  横阳江上有平澜渡(也叫钱仓渡),原渡南岸是十四都新陡门(现镇安寺西门口),北岸是钱仓码头南岸。始于宋,历元明,屡毁屡修。钱仓是千年古镇,北宋时横阳古道上出现了钱仓、舥艚、宜山三个繁荣镇,众多商贾、民夫在横阳古道上穿梭。故平澜渡是江南垟通往南北港、平阳、瑞安、温州的必经之渡。据民国平阳志记载: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县令徐恕拨十四都鹤浦的浦西村涂涨田十四亩二分二厘归入平澜渡户,升报取租息以为修船及渡夫工食。不久,由于管理废弛,马道坍塌。此渡是津梁要害不可一日无渡。南北商民过往只能站在泱泱大江前望洋兴叹,急需甚至有泳而游之者,险象环生,乡人目击甚急。道光二十五年(1845),里人李慕韩纠集同族,谋兴亟筑,由于多年涂涨原渡口土性卑湿,容易塌陷,遂迁址择渡,往南迁一里许,即今瓦窑头(现颜缪廖祠堂南门口),此地远古时代沿海基地隆起时系岩礁,地质较周围坚硬。请示知县,绅耆也踊跃参与,乐善者更是解囊景从,有平等张家堡名士杨配篯等及各乡大众为此渡出金。维时凿石为条,剖岩为块,牙错鳞比,锢以蜃灰。次年,再建亭于马道上,以来往客人息肩憩足,全无风雨之虑。光绪四年(1878)岁次戊寅冬月,邑庠生杨维乔再倡建,十四、十五两都乡民慷慨输金,置舟二只,出示定规,可见当时此渡繁华一面。民国时政府还设平澜义渡管理委员会,保长兼委员会主任。事之难莫过于治水,如此浩繁工程,历经无数变迁,仍代代继之,皆先辈之力,可谓千古盛事矣!平澜渡属“义渡”,即是半官半民形式,即官方负责渡船制造,维修费用,渡工薪俸由两岸邻村农户按田亩筹集,稻谷分秋晚两季为酬劳,渡工固定由村民推选,邻近村民免费过渡。

  嘉定陡门新陡门,古时称“和尚浦”,也叫“河上浦”,属十四、十五都界。现指湖前以北至龙港大桥,东自咸园西至瓦窑头、老马道江边塘。这里北临钱仓山,南望宽广的江南垟,左海右江,地势高于附近。自古人居环境最佳选择就是依山临水,结庐筑室。杨氏宗谱记载:绍兴三十二年(1162)始迁祖杨信远从平阳北港凤巢卜迁至慕贤西乡十四都河上浦,父子同建四围房屋一座,从此人丁兴旺。原“河上浦”地名就以此楼命名为“杨楼里”。随着人口繁衍,这里人流如织。凡滨海故,水利皆设陡门,外拒潮汐,内蓄淡水,宣泄因时,旱涝无患。原九都、十都、十四、十五各都之水经由这条河上浦入江,溉田一万八千六百七十余亩。上流水源从铁龙山、宜山、麟头而来,分两支:一支往东走舥艚阴均陡门、白沙十湫入海;另一支往北经郭家宕分流在下涝、河上浦、楼浦三陡门入江。据《永乐大典》引《温州郡志》:和尚浦陡门,在十四都,宋嘉定五年(1212),杨守简奏筑黄浦埭,相视官临海主簿吴宝卿申令先筑六处斗门,以泄上流,乃开庄严院前一带旧河以通舟楫,从之。遂措置开河,创立塘湾、江西、楼浦、和尚浦四陡门,又修下涝、萧渡二陡门。和尚浦陡门由于挨近下涝陡门(现在的湖前陡门,鹤浦亭旁),便称“新陡门”,原杨楼里就改称为“新陡门”,沿用至今。由于年月久远,陡渐渐淤积。明成化二十年(1484),里人李日荣助银五十五两重修陡门。为洩水之需,再开外浦疏内河,南接清华道观前龙河引上水门之水,东至樟木桥引下水门来水,两水汇合流至河上浦陡门(新陡门),最后排泄入江。该浦狭长弯曲形似鹤颈,曰“鹤浦”。江皋来筹,白鹭聚焉,鹭者,鹤之群也,故名之。凡江河与支流的交汇处称为“浦”,此浦通横阳支江。浦以西首名“浦西”,浦以东曰“半浦”(或泮浦)。由于年长日久,新陡门至今多次修复,旧址仍在。物换星移,日月更替,新浦两岸屋庐相望,陡下淤泥日积壅滞,不便洩水。老人们多次请示移建。1977年,政府终将此陡门依新浦向西江边迁徙,在新陡门西,江边塘上。还令新兰村民杨绍吉看闸,专司潴泄事。陡门桥东头还有三官亭,乃先贤杨绍璜(号星卿,字镜田)1905年兴建,并添塑佛像兼建天灯柱。他“专研华佗术,手到病除,独树外科圣手”,继承先尊敬神立巳之志愿。高高耸立、斑驳陆离的天灯柱,历经无数风雨的洗礼,是百姓祭祀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时点天灯用;也是早年没有路灯,桥外江水滔滔,夜行者岌岌可危,乡贤在天灯柱顶端悬挂风灯照明。现在天灯柱被嵌在新修建的三官亭墙内,见证了悠久的历史,照亮了代代的行人。三官亭既保一方平安,有时还能作为乡人的庇护所。

  鹤浦桥

  鹤浦上古桥记载县志内有两座。一为明成化癸卯(1483)浦西吴氏在河前吴宅和浦西交界处建石板高桥,谓“吴家桥”,明弘治甲寅(1494)重建。桥长20余米,桥面三块石板平铺,坚固平稳,蜿蜒水上,洵如长虹卧波,独行其间,确飘飘然有凭虚凌风之感。另一座是清乾隆十三年(1748)在陡门头沿鹤浦河岸建一座南北桥称“鹤浦桥”,桥面长6.5米,宽1.55米,桥板厚0.35米。桥板外侧楷书阳刻“鹤浦桥”,另侧镌刻“大清乾隆戊辰季冬毂旦”。

  镇安寺龙港大桥西南300米老马道处有一古寺,名镇安寺。旧名镇南堂,又名镇安堂,坐北朝南。镇安寺始建于宋嘉定元年(1208),原杨氏正芳公从北港凤巢杨桥头迁居杨楼时,家资丰盈,是年恰逢裔孙文休公高中武进士,为报佛恩兴建此寺。民国《平阳县志》(卷三十三《人物志二》):杨休,字山立,号南渚。慕贤西乡杨楼人,嘉定元年(1208)武科進士。咸淳四年,摄南丰令(为江西南丰县令)。南宋绍定年间,南丰遭寇毀,休至,歼其巨魁,扫其巢穴,招集流离,葺理廛市,百废具兴。诸台奏最,有旨再任,士民安之。百姓对杨休功绩赞不绝口,宋末元初学者、诗人、评论家刘埙喻杨休公“有起废之功”,是“咸淳间东浙之英”。杨公虽是武举出身然诗文俱佳,著有《南渚集》若干卷,瑞安大儒孙诒让在《温州经籍志》收录书名,惜书已失传。镇安寺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虽屡毁仍有众多信男信女屡建,今仍矗立在新陡门故里。

  徐府台门

  半浦,尚存一片断壁残垣,其间有一古老台门历经沧桑,今深藏在高楼墙角下。乌瓦白墙,飞檐翘角,颇富古风。门额上清晰可见“大夫第”,上款为“宣统己酉年”(1909年),下刻“廪贡寿庆立”。一眼便知是文官私宅,显赫家庭标志。台门前还有两对历经风雨剥蚀的旗杆夹,另一根被砌在简易房里充当柱子。府邸主人是半浦徐忠,字寿庆,号恕庄,别号介眉(1874--1938),他更是我国现代宋史著名专家、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徐规教授的尊人。台门,是一个家庭的身份象征,是一部厚重的历史,更是一种建筑文化缀饰,也是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那是徐忠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恩科应浙江乡试房师霍薦卷庚戌科考取岁进士后所建。白沙大儒刘绍宽赞其曰“吾乡之振奇士,具苦心之励志,端谨之志向,非世俗龊龊者能比。”徐忠饱读诗书,善古文辞。清季民初在此设帐授徒,以淑寒微子弟。一向乐善好施的他于民国七年荷月(1918)将原私塾馆权当学堂,捐田捐资,延教员,招学生,在徐府内办起“鹤浦小学”,是现在龙港九小的前身。诗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桑梓者,父母所手植。父母之邦后人必敬之爱之重之!

  文/汤小玉

+更多龙港要闻

+更多龙港网视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