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13107779999|投稿邮箱:lgrmtzx@163.com
您当前的位置 : 龙港新闻网  ->  人文龙港  -> 正文

凉棚下

来源:龙港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09日

  过去的白沙“凉棚下”(温州话叫“连排下”)曾是江南农村的一大特色街景,在漫长的岁月中,它为人遮挡风雨烈日,在缓解行人跋涉疲惫、方便百姓日常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长三角一带许多古镇的“凉棚下”基本相似,但白沙“凉棚下”所处的地缘与其他地方却略有不同,或可用“望古长清”四字来概括。“望”:即望海,在白沙路可直接望到滩涂海边,这一带的史上村人大多以海为业。“古”:即古老,人称“千年古道”,白沙路就是原平阳县内千年来的交通要道。“长”:即路长,南北直线统称“十里白沙路”。“清”:即语言分清,章良以南为蛮话,方良以北为温州话。

  白沙“凉棚下”就是与白沙路相伴生的一大乡村历史文化,建筑平凡,意义不凡。当人坐在白沙“凉棚下”的“美人靠”上,听到蛮话与温州话交杂的对话,闻到咸味与瓜香味混合的农气,总会感到一种江南海边农村特有的熟识乡情。

  记忆虽远,旧梦未断。半世纪前的白沙象岗“凉棚下”曾常有我的童年身影,在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支离破碎且空灵澄澈的“凉棚下”旧梦时有浮现,远若千里又近如眼前,清晰又朦胧。这“凉棚下”确有其不同凡响的功绩,在千年岁月中始终演绎着利民的风采;在江南大地上坚定显示出护人的气概。

  一道安全屏障

  瓦木结构的凉棚建筑既方便沿街住户进出与开店,又为行人避风遮雨,是护人安全的屏障。早年我常从老家(白沙西面)步行到象岗的外婆家,到“凉棚下”时自然就会小憩一下。有一次我一人在去象岗的途中突遇电闪雷鸣,没带伞,惊恐快跑中跌倒在地。狂风骤起,大雨滴已经袭来,我在惊吓中艰难地跑过了河桥,一到“凉棚下”,一场滂沱大雨从天而降,此刻我深感这“凉棚下”真是“佑护之神”,伟大而倚重。

  炎热的夏天,每当到了“凉棚下”人就会感到一阵清凉。见到很多来往的行人特别是挑担的人经一段路的行程,流了满身大汗后,一到“凉棚下”就会自然地停下来休息,吃一块瓜或喝一碗水。若坐在“美人靠”上扇着扇子,再吃根“冰条”或“薄荷水”那算是最大的享受了。

  “凉棚下”更是孩子们的欢聚之地,我平时也时有在此玩。有一次,说是我村与邻村将会发生宗族械斗,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为了安全,两村孩子们都提前“逃离前线”。那天我在象岗的“凉棚下”正遇“敌方”邻村同学也来此“避难”。双方仿佛“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潜意识早已心知肚明,于是我们一见如故“化敌为友”在“凉棚下”一起玩了。这“凉棚下”仿佛就是保护平安的重要掩体,在此就是远离喧杂与危机的清净世界。

  一处生活驿站

  不管认识与不认识的人,同坐在“凉棚下”的“美人靠”上就可以聊天与交流,这就是自由。茶余饭后的家事,柴米油盐的闲话,乡间热点,民间趣闻,只要没涉重大敏感政治话题什么就都可大声说。那时虽然落后,但人们话中牢骚并不多,比较自觉“守规矩”。那时日夜有人在这里休息、聊天、会客,这“凉棚下”就成为一处自然的“会客凉亭”,甚至还可成为一个多种交易的“中介所”。

  那时所看到的“凉棚下”犹如就是一个闹市街区,有的桥头边“凉棚下”更加突出,总会吸引着各方路人。很多处的“凉棚下”还是附近农家商品交易的主要场所,从象岗到缪家桥一路过去不少的“凉棚下”成为水产品交易市场,有时是午后从海上刚运来的水产品特别新鲜。那时没有冰箱,也很少有酒店,所以海鲜特别便宜。路边的房内还有各种各样的商店,可称琳琅满目。我儿时拜年特别积极,舅父家的餐桌上总少不了螃蟹、鳗鲞、丝蛤、鱼饼之类的佳肴。

  “凉棚下”西面的河流长而直,时有看到河上捉鱼虾的人,有时夜间也有人在河上放网捉鱼。那时的河水是主要的生活饮泉,大多人到河埠提水饮用、洗衣洗菜。河上来往的轮船机器与汽笛声不断,我曾在象岗宗祠前的轮船埠头等乘轮船,一进船舱内就可看到满满的乘客谈天说地,好像把“凉棚下”搬到船中一样,十分热闹。当中总有卖膏药的、唱词的、做把戏的人,各显神通。卖膏药的人凭“三寸不烂之舌”会说得不少乘客毫不吝啬地掏钱。

  一大乡村风景

  人若站在“凉棚下”之上的二楼就会看到特别的风景,我曾多次站在外婆家二楼,在西窗前可看到一排从高到低的瓦背,在这瓦背上还可以晒食物与衣物。晴天的下午,太阳可直晒到房内,人坐在打开的门边,一边晒太阳,一边看瓦背远处的风景,可看到宽阔的田野与村庄,还有更远处的山影。春秋季节,每当夕阳西下,农牛回归时,一片绿色的田间中时会凸现出一幅乡村美图,遥望蓝天白云,给人有种异常空暇的视觉。

  下雨天,人如在楼上还可看到凉棚瓦背上的另一风味,那蒙蒙细雨在微风中飘然的英姿特别美,雨散落在“凉棚下”的瓦背上噼里啪啦地响,人在楼上的感觉仿佛回到了那古老的年代,异常的幽静。那时那境,从现在的角度来说应该是属于清贫笼罩下的优雅,落后年代中的清深,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

  在楼下,当西边的太阳照到河面上,闪耀着的波光反照到“凉棚下”底面,照到房内的楼板底部与梁柱上,房内的光亮就显得异常有灵气。若河上有来往船只开过,太阳在水波中会变化出更多波折、呈现出更大的花样,人坐在“美人靠”上正好看到折射在暗旧木板上的光影,仿佛是一幅游动的山水画。

  一个文化窗口

  那些年农村文化生活相当贫乏,在“凉棚下”路上经常有民间艺人经过,有唱词、唱长筒(渔鼓)、花鼓,也有补锅、修理、叫卖与爆米花的等等,吸引不少孩子来围观,好一派热闹的浓香古韵街市,有时甚至就点像“清明上河图”上的一段。

  最热闹的还是春节期间,象岗桥边的宗祠(曾为学校)内有时会演戏,总会迎来四面八方的众多客人。戏台下卖东西的人与吃东西的人很多,我很喜欢去看戏,虽然自己什么也看不到,更看不懂,但还是积极地在人群中挤来挤去,看到有人喊“好”时,我与一些人也跟着喊,这正符合那个“跟风”的年代。做戏的那段时间里,整个白沙路上人来人往不断,“凉棚下”便成为聚集欢闹之处。

  那时一听到白沙某地有放电影,我就特别兴奋。有一次听说在象岗桥头边会放电影,我很早就赶去坐在附近的“凉棚下”等,但等到天黑时看到的却是放幻灯,内容是“白毛女”。却也吸引了许多早在此等候的人,虽然幻灯中的人既不能动也不会说,不少观众还是津津乐道,兴致勃勃,甚至还七嘴八舌,评头论足。

  ……

  五六十年,沧海桑田。人类的脚步在茫茫尘世中如流云飞逝,时光的风雨无情冲淡了梦中的记忆。不少“凉棚下”建筑在岁月摧残下已失去光泽,有的已摇摇欲坠甚至完全消失。然而,美好的记忆总难以磨灭,童年的境遇总让人留恋。

  几经浮云梦,已见夕阳红。随着龙港新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作为江南风情重要代表的“十里白沙路”重整规划已在实施中。坚信在不远的时日,白沙“凉棚下”随同白沙河定能重现新时代湖光山色的亮丽景象。

  文/陈又陈

编辑:金道汉 责编:金道汉监制:李甫仓

+更多龙港要闻

+更多龙港网视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