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13107779999|投稿邮箱:lgrmtzx@163.com
您当前的位置 : 龙港新闻网  ->  人文龙港  -> 正文

那年高考

来源:龙港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09日

  每年“芒种”时节,正是江南垟水稻拔节时期,也是我国的传统高考时日。今天,追梦的高考学子将浩浩荡荡开赴高考战场,去收割奋斗的甘美,收获青春的甘果。我的高考是在1990年,虽已过33年,隔着怀旧的温情,回首望去,那年高考幕幕往事竟是如此清晰。

  我的高中生涯是在巍巍金鸡岩畔的宜山中学度过的,那是一个有梦,有青春,激情的年华,至今想来,依然心潮澎湃,铭心刻骨。高中三年,像我这样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我的人生是没有故事的。为了摆脱家庭的贫困,为了逃离种田的艰辛,为了追寻那个朦胧的诗和远方,我唯一能书写的故事,就是发愤苦读,考上大学。我默默记住并践行着高中语文老师黄炳武老先生的一句话:“高考,就是拿命去拼的。”高中三年,一千多天,我每天只睡三个小时,凌晨一点睡觉,四点在闹钟声准时起床,看书背诵刷题。当时的大学还没有扩招,全国只招收六十万,跟现在的一千多万,有着天壤之别,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为了让自己能在第一年就考试大学,原来读理科的我,看看自己无法取得阶段前几名,在高三下学期和炳柱同学一起,在没有学校和班主任的允许下,私自把桌子从理科班搬到文科班,成为一名准文科生,开始了政史地的苦背。为了赶上各科进度,我不仅每天凌晨四点起来背诵,就连走路也在背诵,晚上睡觉也在回忆政史地的知识要点,就这样读得形容憔悴,血枯气竭,一米八身高的我,活生生读成了芦柴棒,高考体检时只有可怜的103斤。高三最后冲刺的那段时间,我的身体状态已经很差很差了,我一边吃药,一边坚持,把自己心灵完全沉浸在学习中,我夜以继日地学习,不知疲倦地学习,那是一段狂热地献身于高考的日子,是身体状态最差的日子,也是精神状态最昂扬的日子。学习成为了生命的唯一,我日日坐禅入定般投入拼搏,日子清亮明净。那时虽然最苦最累,但那种要让分分秒秒都熠熠闪光的倔强,让我生活的每一分钟都在清寒的生活和单纯的追求中被提炼得悲壮而豪迈。

  那年高考,也是我第一次到苍南县城“灵溪”,第一次看到传说中高大上的“县中”,第一次知道了叫“人武部”单位。我们是高考的前一天7月6日傍晚,乘着大轮船从学校出发浩浩荡荡前往灵溪的,当船驶过纵横绵延的江南垟河流,穿过鲸头的一个阴陡门,就进入一条平静广阔的似江又像河的支流,我也第一次从班主任孙玉璋老师口中得知,这条河叫“横阳支江”。夕阳的余晖静静地铺在江面,时有白鹭在空中悠闲的盘旋,船驶过江面翻卷起白色的水花,溅起的阵阵清凉的水汽,给我们焦灼的心带来难得的清宁。我们没有欢歌,也没有笑语,大家都默默地坐着,或静静地望着远方,此刻,我们每个人心中只有一个目标----高考。

  高考那几天正是小暑,很热,很闷,我们就是住在人武部的招待所里,六个人一个房间,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了,加之对高考的紧张与焦躁,热得整夜无法入睡。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煎熬中,带着茫然和焦虑,带着兴奋和亢奋,也满怀着理想和激情考完了三天的高考,第一天考语文和地理,第二天考数学和外语,第三天考历史、政治和生物。三天的考试就是一场无声的战斗,也是一次自我的超越。虽然当年高考很多往事已渐渐模糊,但在考场上很多奋笔疾书纷繁零碎的细节,五彩缤纷的片段,我至今依然记忆如新,常常无端入梦,成为我人生最难以忘记的一段影像。

  据说,1990年的高考题是难度最大的一年,不仅空前,也是绝后。第一天第一场语文考试特别是高考作文的写作,我记忆尤为深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作文,当年的高考作文是材料话题作文,是关于两个小女孩对“玫瑰花和刺”的说法。小作文是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加以想象,为这对小姑娘作肖像描写,肖像描写要求应符合人物年龄和性格,显示她们的同和异。大作文是根据材料中第一个小姑娘说法,联系生活实际,自选角色,自拟题目,展开议论。应该说语文是我的强项,因为在高中三年我曾把1500页的《现代汉语大词典》研读了两遍,相信练就一身“吸星大法”的我,这些试题都是小菜一碟。可是一开始,我就被前面几道关于汉字的音形义的选择题给懵住了,心头“咯噔”得不要不要的,好不容易完成基础题,时间已经消耗了二十来分钟,看看后面还有那么多的试题,我一路焚心似火,一路挥汗如雨,一路跋山涉水,12版的语文试卷,只能放肆往前赶,那些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赏析,更是无法反复推敲答案的。高考,打的简直就是速度的战役。最后我仅以50分钟的时间来对付大小作文。100字的肖像描写,也套上了诸如“圆圆的脸蛋白里透红,弯弯的眉毛下嵌着一双大大眼睛……脸颊上绽开两朵玫瑰花蕾,那是可爱的酒靥窝……”然后,主攻写大作文,大脑运转,快速审题:玫瑰花有花有刺,又好又不好,就是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一分为二看问题,光辉太阳也有黑子出现的时候……要联系实际----在伟大的改革开放浪潮中,各类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也有各色人等鱼龙混杂鱼目混珠……就确定议论的角度: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即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问题,展开议论,用自己最崇拜的大文豪苏东坡的一句诗来作标题:横看成岭侧成峰。于是运用这种“化功大法”,提笔写作,大有倚马万言之感,一行行文字在钢笔“唰唰”声中流泄而出,没有了平时字斟句酌的推敲,为了凑足字数,我多用独词成句,多排比段,既可以虚张声势,又能感染改卷老师。在最后2分钟监考老师提醒时,我用余光扫了四周一眼,发现周围竟有好几个同学作文还竟未动笔,有的还在写小作文,更有甚者个别连小作文这面都没翻过来。我长嘘了一口气,我的作文离800字的那个点只有最后一行了,我于是不急不缓结了尾,结尾处再次用苏轼的这首诗点了主题: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花如此,人如此,世间万物皆如此。那一刻,仿佛有着侠客收剑入鞘的快感和豪情。

  下午的地理,其实是我们文科生共同的弱项,虽然我不敢说对地理书倒背如流,但能把一本本地理书每一章每一节想出来,也是没有问题的,但面对纷繁复杂的经纬度气象地形问题我还是给考懵了,一个个都好像遭受一记重重的“摧心拳”,惨败而归。考后同学们一个个情绪很低落,晚上经陈万渺校长的一番慷慨陈词的激励,大家的青春激情和雄心又被点燃,招待所里又想起清亮的笑声和背诵声。第二天的数学考试,是我最恐怖的一门,必然要遭遇一番“黯然销魂掌”。在考前就一再警告自己,一定要遵照陈庆秋老师的考前嘱咐,不要贪多求全,要学会舍弃。在考场上我心平如水,按照既定的策略,我只做自己会做的,而且要百分之百做对。事后证明我的策略是对的,我得了自己可以得到的分数,甚至还瞎蒙对了一两道自己不会做的选择题,那一年的数学很难,120分的数学,我居然考了73分,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可谓“死里逃生”。而后,我以这种平静的心理顺利考了外语、历史、政治和生物。外语和历史是我的强项,当时我真是可以把六本历史书如《葵花宝典》般研究得已臻“炉火纯青”,倒背如流,那一年历史考了68分,后来听历史老师说这个分数是苍南县第3名。英语,当年考的是所谓“标准化”试卷,基本上都是选择题。我是哑巴英语,虽然音标不懂,五音不全,但我语法还算精通,语感不错,我施展自己独创的“乾坤大挪移”法,凭感觉一道道选择题,那一年的英语我考了78分,最先被杭州大学外语系预录取,可惜面试的时候,哑巴英语终于遭遇尴尬,被刷了。最终被转到杭州大学教育系,也是这一次命运的偶然转身,让我走向教育和写作的道路,这是后话了。

  那年,高考结束了。那时,也没有人撕书,更没有人狂欢,甚至没有人对答案,大家默默地整理书本,毫无疑问,这是个艰难而乏味的过程,似乎没人愿意去回忆,只想早点离开此地,去更广阔的天地看一看,这种波澜不惊的告别方式,如那云开日出,美丽而平静。我在家昏睡了一天一夜后,第二天下午,和同学们去学校校对了参考答案,因为这一年高考试题太难了,在考场上也太紧张了,我们也记不住答案,校对起来好像也是错多对少的,校对了前面的两三门学科,于是大家干脆就不看了。我跟炳柱、安梭、心军、仁快几个最要好的同学到了学校门口的一家小酒楼里点了几个菜,要了一箱的啤酒大喝起来。忘了高考,忘了烦恼,忘了时间,至于成绩、至于大学、至于梦想,就交给命运了。填写高考志愿时,无端的渴望做一名教师的我,在所有五个高考志愿里,我都填写了师范教育专业,从北师大到丽水师专。一个多月后,幸运女神垂青了我,我被杭州大学教育系录取了,成为一名光荣神圣的人民教师。

  33年,正青春,对一个人来说就是一生最美的华年,至今回忆起来热血犹沸腾。在高考时节,写下这段充满艰难而满怀激情的高考往事,我只是想告诉和我有相似经历的学子们:年轻没有失败,青春的血不会白流,青春的雨不会白淋,无奋斗,不青春,心在路上,就没有到不了的远方。春争日,夏争时;天道酬勤,只争朝夕;用心者,收功必远。愿莘莘学子,以梦为马,执笔为剑,无畏前行,超越自我,实现梦想----让闪光的青春,在火红的六月,在自己生命的原野上,做一次精彩地绽放。

  文/薛思雪

编辑:金道汉 责编:金道汉监制:李甫仓

+更多龙港要闻

+更多龙港网视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