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13107779999|投稿邮箱:lgrmtzx@163.com
您当前的位置 : 龙港新闻网  ->  人文龙港  -> 正文

龙港市域的古城堡

来源: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09日

  五代至明代,由于战争因素,今龙港市域曾筑有芦浦城、老城、方城、江口城等城堡,可惜都未能发展成城市。

芦浦城

建于宋嘉祐七年(1062年)的芦浦年糕桥(章鹏华/摄)

  芦浦古称芦江,是今龙港市域成陆较早的地方,域内报恩院(今称报恩寺)于唐大中年间(847—859年)由柘园三世祖陈琪所建。芦浦另一古名“南监”因盐场得名。早在北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朝廷在温州设天富南、北监盐场,天富南监盐场就设在今芦浦地域。石桥“元丰桥”筑于宋元丰戊午年(1078年)。

  宋时彭仲刚(1143—1194年)《南监地舆记》称:“南监旧称县治,前志不可考。然地滨大洋,纳西南诸流归源于芦浦城,出石渠陡分道十湫。前抱远山,山脉发自荪湖,如长虬蜿蜒状;后环鳌江,枕以白沙塘,土脉丰旷,形胜甲于东瓯。旧为吴越王屯兵处……土脉丰旷,形胜甲于东瓯。”明弘治《温州府志·卷六·邑里》称:“南监市在县南四十里。原有城,约建于宋,今已废,但城址依稀可辨。”民国《平阳县志》载:芦浦曾建城,并有市。

  芦浦因地处东海之滨,是横阳古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江口渡通往舥艚港的必经之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古代曾是一个军事要塞。据《宋史·兵志》记载,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两浙东路专门为海防建“砦(同“寨”)兵,温州十三砦”,由知府统领。今龙港地域有“南监”寨,设巡检一人,募民据险立栅,并置有用以打击走私活动的巡船,船阔二丈八尺,可知驻军规模。

  元末,南监杨建宇是江南民团领袖之一,当年闽栝山区义军入侵江南垟,烧杀掳掠,蔓延全境,杨建宇率江南民团奋起自卫,帮助官军剿灭试图入侵江南垟的义军李师金、翁瑞等人的队伍。第二年,义军葛兆队伍入侵,杨建宇率部再次协助官兵击退义军进攻,抓获了义军首领之一金龙十。至正十九年(1359年),周嗣德派遣周诚德率杨建宇等民团进攻吴悌五,收买义军叛徒,捕得吴悌五、郑子敬,送到闽省杀害,至此江南一区再无“匪患”。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春,农民起义军方国珍派驻守郡城温州的侄儿方明善调集台州、庆元、温州军队攻打平阳。九月,平阳城被攻破。杨建宇率部退至芦浦城坚守,因势单力薄,芦浦城也被攻下拆毁,从此丧失军事功能,未再重建。

老城

舥艚炉头《郑氏宗谱》中的老城地图(陈君令/摄)

  老城现叫老城底,属于龙港市舥艚片区炉头村,已是遍地高楼、街道纵横的热闹城镇了。北宋时期,舥艚炉头村已有老城底这个村落。据《浙江省名村志》记载:“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郑子达建四周城墙,开挖护城河保卫村落。围墙宽7米,高4米,周长约1000米……分东南西三城门。”据明宣德时期《荥阳郑氏宗谱》记载:“郑子达生宋元丰戊午年(1078年),卒靖康元年(1126年),享年46岁。“子达公领乡人建土堡于舥艚”,时间可能在他30—40岁间,即北宋徽宗年间(1101—1125年)。明弘治七年(1494年)编撰的《荥阳郑氏宗谱》云:“土堡得名于老城者,意以土堡之城在先,而金乡卫城在后,故乡人群呼为老城。”明宣德、弘治年间所编《荣阳郑氏宗谱》都提到郑氏先人所建的老城是土堡。始建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的城堡,据明隆庆《平阳县志》载有8个:余洋、前仓、宋埠、仙口、蔡家山、东魁、舥艚、龟峰,御倭能力大为加强。舥艚堡因为属于官堡,为舥艚巡检司驻地,工程进度很快。而同在舥艚地域的东魁堡,因其为民堡,故修筑进度缓慢,直至11年后的“隆庆庚午(1570年)始讫工”。

方城

方城城门(杨道敏/摄)

  舥艚方城底始迁祖方碧佑,于南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年)由塘头移居东魁里(今方城底)。方碧佑是平阳县(含今龙港市)历史上的著名渔业捕捞作业发明家。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政府为抗御倭寇,在舥艚建筑方城,在这里设置巡检司。

  方城修筑之前,舥艚寨与舥艚巡检司的官兵分驻二地。成书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的《筹海图编》,其中的《浙江沿海山沙图·温州府海防图》有舥艚寨和舥艚巡检司的标注,二者都位于东魁河以南、阴均山以北,分开标注,舥艚寨居东,紧邻海滨,舥艚巡检司居西,靠近内陆,均无城垣。

  嘉靖三十八年(1559),方城建成后,舥艚巡检司与舥艚寨的官兵合驻一城,故成书于万历年间《温处海防图略》和《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之一《全浙海图》,都将陡门(舥艚)巡司和舥艚寨一同标注。司、寨官兵合驻一城,一直延续到清朝初年。明隆庆《平阳县志》、明万历《温州府志》均载:“舥艚堡,近巡司。”此后的清顺治《平阳县志》说得更明确:“舥艚(堡),即巡司之地……舥艚巡检司在二十一都,城周六十七丈,高一丈。”清顺治十六年(1659),舥艚巡检司被裁,方城仅遗金乡卫舥艚寨的官兵留守,方城又变成舥艚寨的寨城,所以乾隆、民国《平阳县志》之《建置志》均称方城为“舥艚寨城”。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秋,为防御来自海上的抗清力量,切断沿海人民与郑成功“反清复明”武装集团的联系,清廷发布“禁海迁界”令,隆庆《平阳县志》载:“钦差大臣阅视边境,迁金舟等乡民入内地,画界为守,以困海孽”。舥艚隶金舟乡,当属迁弃之地。一周之内,金舟乡居民在士兵的驱赶下被迫内迁十里,界外房屋全被焚毁,沿海寨、台、堠、墩悉被夷平,舥艚的方城、老城也在劫难免。

  清康熙九年(1670年),奉旨展界复井,清廷改卫所制为绿营兵制,金乡废卫为镇,由左营驻守。舥艚隶左营管辖,不再设寨,改设舥艚汛和舥艚山台。左营游击朱黻曾捐俸助筑舥艚埭。乾隆二十三年(1758),舥艚汛置千把总一员,安兵六十六名,仍驻方城。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舥艚巡检司被裁后,方城变成了舥艚寨(汛)的寨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舥艚汛置千把总一员,安兵六十三名,仍驻方城。乾隆《平阳县志》卷三《建置上·城池》记载:“舥艚寨城,在县南二十一都,周围六十七丈,高一丈,今为舥艚汛右营千总防守,一名方城。”

  至迟在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舥艚汛移驻舥艚埠头后,汛安兵减至三十四名,舥艚山台兵减至三名,这里成为民居。民国《平阳县志》卷六《建置志二》记载:“舥艚寨城,在二十一都,一名方城,周围六十七丈,高一丈,久圯。旧有舥艚汛右营千总防守,后千总移驻舥艚步,由地方另建驻所,宣统二年(1910年)裁。”至今方城还留有寨城的东门及东门外那个冬暖夏凉的古井。

  舥艚巡检司城为何不在原驻地陡门附近选址,而选择了距陡门200米之外的方城,这或许与陡门周边地形有关。阴均陡门北傍阴均埭,东濒大海,西接东魁河,仅南侧阴均山麓有狭窄山地,显然无法修筑“周六十七丈”的城堡。而方城所在地势开阔,东南河水环绕,西依金乡卫,易守难攻,是邻近原巡检司驻地的最佳筑堡之所。

江口城

曾为江口城炮台所在地的太阴宫外景(易际祺/摄)

  龙港城区江口渡边上曾建有江口城,为古代的军事要塞。明初,倭寇和海盗经常对沿海一带进行骚扰,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温州卫平阳守御千户所,在此设江口关。洪武二十六年,朝廷下令,凡天下要冲处,设立巡检司。据乾隆《温州府志》记载,当年温郡沿海共设置巡检司11处,平阳(含今苍南、龙港)有龟峰、舥艚、仙口、江口等处。其中江口巡司除其他官职配备外,有弓兵100名,相当于今天一个连规模。《明史·地理志》记载:平阳南有江口巡检司,治在下埠,寻迁渡头。《读史方舆纪要·江口寨》(卷九十四)和顺治《平阳县志》称其迁徙时间在明正统五年(1440年)。后者此条目下注明:“城周八十三丈,高一丈五尺。”由此可见,江口巡检司在江口城内办公。明时长度一丈约合333.33厘米,则此城周长约276.66米。若江口古城是一个规则四方形之城,则边长约为70米,总面积约为4900平方米,相当于11.5个篮球场。

  明郑若曾撰《筹海图编》对此地定性称,在昔日平阳东部沿海这一带可避四面飓风的上等之地,其中一处就是江口。民国《平阳县志》引用此书称,官方在此设“江口水寨”,置兵防御。明朝建立的抗倭防御体系中,作为一级海防的“海港守备”,在平阳全境下设两处水寨,一为江口水寨,一为镇下门水寨。军事上,江口水寨有“平阳门户”之称,曾隶属温州卫,后改隶金乡卫,再复隶温州卫。江口水寨配备总哨官一员,领哨官一员,船19只,兵455名,汛期之际屯泊洋屿,守舥艚、炎亭、石砰等,南与镇下关、北与飞云关、下接南麂游哨各官兵交相会哨,专御金乡(卫)、平阳、仙口、墨城一带地方。这是当时平阳全境“海港守备”两处水寨中的一处,系平阳鳌江下游的门户。《方舆纪要》载:“江口水寨,在县南金乡卫东,南临大海,控五屿等澳,外接琵琶、长腰、陌城、羊屿等大洋,为平阳门户。”《天下郡国利病书》载:“属平阳县地方原系水寨,嘉靖三十八年改设哨总官,泊凤凰(属瑞安)海洋。”

  明《一统志》称,江口“下临横阳江。明初设关于此,为往来要冲”。另据光绪《乐清县志》(清陈坤等纂民国元年补刊本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记载,江口关因地处扼要而与镇下关、分水关及乐清黄华关,在明时并称“四关”,从而成为沿海防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四载,嘉靖三十一年倭犯平阳前仓、径口诸处,从此港(江口)入。

  清康熙二年(1663年),裁撤江口巡检司。康熙八年,江口南岸安兵91名,对岸的墨城只安兵46名。康熙九年清廷展界,在江口南岸设有炮台,配兵丁20名驻防。据民国《平阳县志·武卫志》记载,雍正二年(1724年)三月,浙江总督李卫题请平阳江口汛(汛,清代一种军事驻防机构)设立哨船两只,分于南北两岸江面防范游巡,对江面上发生的“偷运夹带”等不法行为实现“飞棹擒获”。据乾隆年间(1736—1795年)有关资料载明,分防江口汛,范围东至墨城汛、南至舥艚汛、西至北港汛、北至(平阳)县城。安设轮防千把总一员,按季带兵在于本汛各塘口址遍历巡查,安兵82名,安炮台19位,内安本汛得胜炮4位,荡寇炮5位,兼管各台址内:北□台安兵5名,安发□熕炮1位,行营炮3位。南岸台安兵5名,安行营炮4位,并安设轮设外委千把总一员,协同巡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三官堂尽处一城门上尚留楷书“永安台”三字。永安台即江口南岸炮台,位置在江口城故址内。永安炮台遗址已无早年痕迹,炮眼也因房子功能的改变而消逝了,只是那堵墙体,还因为有些突出而让当地人有点兴奋,称炮台的墙体如此厚重。

编辑:陈文雅 责编:金道汉监制:李甫仓

+更多龙港要闻

+更多龙港网视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