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龙港市委宣传统战部 主管
龙港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温州新闻网 · 龙港支站
这个夏天,“浙BA”赛事点燃了之江大地的篮球热情。赛事主场,更成为城市IP秀场。
赛场内,“爱潮玩,来龙港”“吃美食,来龙港”“找印刷,来龙港”等被山呼海啸喊出的城市标签,让“看一场球”的观众感受到城市热情;赛场外,总价值6666元的文旅体大礼包情绪价值拉满,凭票根即享“吃住行游购娱”的优惠权益,配套推出“儿童友好”“景村漫游”“行走的课堂”“来龙港致青春”等多条旅游线路,给“游一座城,品一方味”延伸出更多维度。
作为因改革而闻名的新兴城市,龙港正以生态底色、青春气息、多元文化,编织出一幅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旅画卷,实现了从文旅“家底”单薄到打造出众多新亮点的华丽转身。
老旧空间“潮”起来
一到周末,位于九龙河社区的九龙珠算博物馆,孩子们或井然有序地排着队听着非遗故事,或围在老匠人身边,看算珠在楠木框里跳跃出古老的数学密码——这座由百年水心民居改造的场馆,如今是龙港最抢手的“文化课堂”之一。
自2023年开馆至今,已有6万余人次在此感受“指尖上的智慧”,超百场研学课程在此开展。很难想象,三年前这里还是一处闲置老宅,墙皮剥落的天井里,偶有几只麻雀到访。
这样的蜕变并非个例。在舥艚社区,曾经堆放渔网的旧仓库,成了渔民画展览馆,每月吸引上千人来此欣赏老渔民笔下的渔港日出;三园社区的废弃粮站被改造成“空笺书局”,木质书架上不仅摆满书籍,还陈列着渔民后代捐赠的旧船票,开业半年就成了在社交媒体出圈的“治愈系打卡地”。不只游客络绎不绝,家门口有了更多新去处的社区居民同样笑容满面。
2022年至今,龙港累计建成34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新增6.9万平方米公共文化设施。从设市之初的“零景区”到如今“处处有风景”,龙港的文化空间建设亦蕴“见缝插针”的巧思:对存量空间的创造性转化。
散落城乡的文化空间,如同一个个被激活的文化细胞,让龙港的文旅版图日渐鲜活。
特色研学“活”起来
产业展厅也能成为3A景区。位于新老城区核心地段的龙港印艺小镇客厅,依托“中国印刷城”的产业基因,以“印刷+”为纽带,在2200平方米的空间内融合活字拓印、丝网印刷、数字光影等多元场景,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和研学课程。学生们在此体验3D沉浸式交互课堂、体验非遗手作、穿梭光影海洋世界。“应该让更多小朋友都来体验一下。”刚带学生完成研学的老师表示。
“印刷不只是机器轰鸣,更是从刻字到成书的文明密码。”基地相关负责人抚摸着展柜里复刻的毕昇泥活字说。如今,这里已吸引超5000名青少年踏上这场“印刷文明探索之旅”。
这样的特色研学场所不止一处。林家院社区以“海的故事”为主线,融合传统与现代文旅体验,通过“拢壳”技艺实景表演、海运文化节等活动,让古老的海洋智慧在研学活动中重焕生机。“找回这些快被遗忘的老技艺,就是想让孩子们能亲身体验,了解祖辈们是如何靠海吃海的。”社区文旅负责人表示。
凤凰岛研学教育基地、中对口社区沿江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等研学场所……走进散落城乡间的研学场所,如同一个个打开的知识盲盒,让学习变成可触摸、可参与、可回味的奇妙旅程。
文旅消费“火”起来
新兴的城市,自然更懂年轻人。通过举办各种活动,龙港融合音乐、美食、民俗等元素,营造出浓厚的文旅氛围。
在熟悉场景里制造新鲜感,让老街区长出新玩法。龙跃路步行街的啤酒龙虾音乐美食节,白天是吃货的天堂,各地特色小吃摊位前,00后摊主用“直播吃播”吸引线上粉丝;入夜后变身露天派对现场,摇滚乐队与川剧变脸碰撞出传统与潮流交织的美妙火花。
乡村文旅则另辟蹊径,用原生态体验打动年轻人,让田园成为网红打卡地。舥艚渔文化广场的五一音乐节,把渔港变成“自然剧场”。2万平方米的场地里,音乐盛宴、日咖夜酒等6大主题活动接连开展,专业乐队的电子乐与本地乐手的渔家号子同台竞技。当地市民游客们纷纷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发帖求攻略,直呼“真是假期游玩的好去处!”
从九龙河的晨雾到渔港潮汐的海浪声,从青年理想地的露营帐篷到渔港广场的阳光,龙港的文旅魅力藏在每一个晨昏交替的瞬间。如今,龙港正依托丰富多元的乡村业态、文化场馆与主题鲜明的研学路线,不断提升城市的文旅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擘画出城乡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图景。
当“爱潮玩来龙港”的口号被不同口音念出时,这座全省最年轻的城市正在用生态、青春、文化、风情,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文旅答案——原来最动人的“潮玩”,是让每个到来的人,都能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段旋律。
编辑:陈文雅 责编:金道汉监制:李甫仓